
刘小明
华东交通大学基建处高级工程师
江西省南康人,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今江西理工大学)城镇建设专业。自毕业以来,一直在建设领域工作,从事过施工、监理、建筑和幕墙设计、业主代表等岗位;2017年5月至今就职华东交通大学基建处,工程技术科科长,高级工程师。代表性项目:南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教6、13、31)栋教学实验楼提质改造工程、华东交通大学教工食堂装修改造工程、北区轨道基地园林绿化工程、学生公寓(18、20、21、10、11)栋整体维修改造、CUBA篮球馆整体维修改造、北区温水游泳馆整体维修改造等。
您从业二十余年,经历了施工、设计、监理等多岗位历练,这些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有何帮助?
刘小明:
多年的跨领域实践,让我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全链条”视角。简单的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习惯从多个角度全面审视项目问题,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性,从而实现对项目的全局把控。二是丰富的实践经历使我具备了扎实的技术能力,深入领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在面对项目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原因并精准施策,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多年的实践让我更加了解各方的需求和关切,从而能够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推进项目进展。同时,我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也更加有效。
您在华东交大负责了200余项大小项目,能否分享一个让您印象深刻的“难题破解”案例?
刘小明:
每一个经手项目从开始到完工都是一个新的探索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思考,常常能带给我新的收获。譬如:在雨污分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建筑市场现状的复杂多变、现场工人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学校教学和生活秩序需要维持等多重挑战。这些现实因素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项目管理思路,采取更为灵活和高效的策略,力求做到求真务实。根据项目进度和学校交通情况,结合项目本身的独特特点,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参建单位的沟通协作,确保各方信息畅通,协同推进项目实施。在满足雨污水分流这一核心需求的前提下,我们通过科学调整和优化管路走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现有道路的破坏,从而有效避免了学校交通的瘫痪,同时也为学校降低了资金成本。
在具体的项目施工过程中,您有没有事先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的情况,凭借什么样的经验?
刘小明:
因为我原来从事过幕墙设计这块,通过日常工作积累的相关经验,我知道镀膜玻璃和普通玻璃在光学上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这是镀膜玻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一次检查中,我正是凭借这一知识点,初步判定施工单位可能使用了假冒的镀膜玻璃。最终施工单位更换全部问题材料,为学校挽回了损失。
刘小明:
身为工程师,我们应洞察并把握未来校园基建的关键趋势:智能化与数字化的融合是大势之趋,引领我们利用科技力量提升校园管理的效率与便捷性;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则是重中之重,要求我们采用节能设计及环保材料,确保校园成为生态友好的学习乐园;同时,开放性与社会化的趋势是一架桥梁,连接校园与社会,促使我们以人为本,推进基建多元化,精准回应师生多样化需求。这些趋势不仅是方向指引,更是我们身为工程师的行动准则,敦促我们携手共建智能高效、绿色人文的未来校园。
刘工平时极为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无论是在施工、监理、设计还是业主代表等多个岗位都不断学习与实践,正是这种日常的点滴积累,使他在工作中掌握了许多看似微小却极为实用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重要作用。
刘工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专业精神在于平时的积累与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节点挺身而出,担当大任,成为推动工作进步的重要力量。他的经历给予我们启发,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贡献自己的力量。